当前位置:海恩斯资讯方寸故纸承载丰富人文(图)
方寸故纸承载丰富人文(图)
2022-07-11

方寸故纸承载丰富人文(图)

王 丽 杨 楠

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,移动支付、电子凭证、人脸识别替代了过去的“有形”纸质票证,纸质票证正逐渐淡出人们视野,成为时代的记忆。传统纸质票证虽然逐渐遁入历史,但其种类繁多,票面形式多样,设计风格各异,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,既具有艺术特色,又有史料价值。近期出版的《票证中的天津风物》一书,从票证收藏整理视角揭示了天津社会文化的变迁。

该书作者罗丹作为博物馆的专业研究人员,将兴趣爱好与天津的历史研究相结合,独辟蹊径,从其珍贵的票证收藏来研究天津的历史文化,本书就是他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成果──以收藏的众多天津本地票证为载体,生动有序地讲述了近代以来的天津风物,内容丰富多样,涉及文博场馆、风景名胜、交通运输、城市生活等方面的内容。

全书4辑共47篇文章、200余幅图片。第一辑通过票券详细介绍天津知名的文博场馆,包括天津博物馆、周邓纪念馆、平津战役纪念馆、北疆博物馆、文庙、鼓楼、梁启超饮冰室等;第二辑则通过票证让读者领略天津的风景名胜,如水上公园、人民公园、静园、独乐寺、中国大戏院等;第三辑从票证的角度探讨了天津公共交通的发展历程,对存车票、渡口票、公交月票、出租车票、地铁票、京津城际票卡、海河游船票等票证进行了解读和研究;第四辑介绍了城市生活类票证,从天津早期像片袋、彩票刮板、电影票、游戏代用币、电话磁卡、全运会徽章、《天津日报》等多方面,真实感知津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。翻阅书中一张张精美的票证,仿佛置身于天津历史文化发展的长廊中,既能感受到近百年来天津城市发展所发生的巨变,又能触碰到众多历史名人在天津留下的精彩故事,更能领悟到天津深邃而厚重的历史文化。

通览全书,可以看到以下特色──

开辟出“非计划类票证”研究的新领域。长期以来,国内票证研究主要关注粮票、油票、布票等计划类票证,而不够重视“非计划类票证”研究。本书则从计划与市场的角度对票证进行划分,提出了“非计划类票证”的概念。所谓“非计划类票证”,是指不在按照计划限量发行之列,而随市场实际供需消费的车票、门券、电影票等票证。作者将“非计划类票证”作为研究对象,对当前收藏市场上流行的相关票证做了详细介绍。这对于推广“非计划类票证”收藏,彰显其历史价值,使其成为民间收藏市场的新热点具有重要意义。

以票证为载体反映天津历史文化风貌。本书没有停留在对票证本身的介绍上,而是对票证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知识作了详细介绍,比如在介绍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参观券时,不仅陈述了票券的设计理念,还特别说明了票面上园林照片的由来。李叔同旧居并无园林,2007年整修时特地进行设计建造,再现了李叔同在南方讲学时的江南水乡。并特别指出画面中心可见的门楼,以及悬挂于门楼上“进士及第”匾额的来历。作者着意深挖票证的潜在价值,阐释一张张票证背后的天津历史文化意蕴。

以票证为媒介呈现天津城市发展历程。本书的写作过程遵循了时间发展脉络,以期再现天津城市发展的动态性过程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在具体的篇名写作上,多以时间顺序展开,长时段勾勒了票证发行场所的发展变化,介绍了这些场所的前世今生。比如《百年荣光话天博》《从北疆博物馆到自然博物馆》《跨越百年的邮政博物馆》等。二是在交通运输类部分,运用渡口票、公交月票、出租车票、地铁参观券、城际票等展示了天津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,印证了天津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。尤其是地铁。本书中的《天津早期地铁票》《天津地铁纪念卡》《天津地铁参观券》等,将不同时期、不同类型的天津地铁票证排列下来,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天津地铁的发展历史,成为天津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。

票证是特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特定地域民风民俗的真实反映。《票证中的天津风物》阐释了丰富多彩的天津“非计划类票证”的设计理念,概括了票证的发行意义,使读者详细了解了天津的文博场馆、风景名胜、交通运输和城市生活,真实感知了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就。与此同时,作者将他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相结合,使该书达到专业研究与大众赏析的有机统一。

方寸之间的小小票证,能够真实地记录下天津历史,而《票证中的天津风物》印证了天津城市发展的巨变。

(《票证中的天津风物》近日已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)